圣公會圣提摩太小學校訓為「非以役人,乃役于人」,新任校長田少斌稱會秉承校訓精神,希望能夠教育學生服務人群和社區。他續稱,該校將社會服務融入課程,并鼓勵學生多參加社福活動,例如賣旗、義工活動等,期望學生把知識回饋社會、培養良好品格以服務他人。田少斌透露,他于新學年重點推行三方面的教育:生命教育、正向教育、電子教育,希望實現全方位學習,讓學生發展學業以外的個人潛能。
接觸社區當學生榜樣
生命教育強調知行合一,把人生路上學到的正確觀念、德行理念實踐于日常生活之中。田少斌說:「我會著重推行生命教育,并強調學生要知書識禮,因為我相信學習并不只是吸收書本內、文字上的知識,還要學習正確的觀念,包括人生觀、價值觀、品行操守等。」
常說「以生命影響生命」,田少斌表示作為新任校長,其中一個職責是了解社區,因為社區與學校息息相關,學校是社區中最主要的教育機構,而社區發展要依賴教育才能實現,同時教育需要社區配合始能順利推行。他續說,雖然學校以往都會讓學生參與社區活動,但本學年他會以校長身分帶領他們一同走進社區,并主動與區內老人院、教會等機構接觸,希望能成為學生的好榜樣。
「透過生命教育可讓他們了解擁有良好品格如待人有禮、尊重他人等的重要,幫助學生在成長路上成為正直的人,并在未來回饋社會。」
圣公會圣提摩太小學的學生不時參與社區服務,實踐從生命教育中學到的品德。
正向教育學感恩
正向教育能令學生學會以正面態度面對生命中的難題,不容易被失敗和挫折影響情緒。「特別在疫情下學生減少了社交,有不良的情緒亦難以與同學傾訴,所以新學年我們繼續有駐校社工為學生心理輔導,以及在班級中實行前后測評估,往后會再推行有關認識情緒的活動。」
田少斌解釋,前后測評估分別于學年初及學年底舉行,以社交及情緒為主題。駐校社工會邀請相關機構合作,再以問卷評估學生受疫情影響下,在社交及情緒上的需要和能力。駐校社工于學年初收集問卷結果后,會分析學生的需要,從而制定學年中的輔導活動。校方透過學期末的后測結果,能檢視過去一年輔導活動的成效,并為下學年準備,期望能給予學生最全面的輔導支援。
正向教育其中一個元素為「感恩」,田少斌表示在本學年會為全校學生舉行「感恩珍惜」的活動。他希望「讓學生學習懷有『感恩的心』,以正確、正面的態度看待生活。」
該校會在班主任課或成長課中加入小活動如寫感恩日記、感恩分享等,鼓勵學生習慣感恩。
「同時會舉行有關二十四個性格強項測試的班級活動,例如透過班級經營,讓學生組織班會并擔當不同的職位及角色,使學生能認識自己、了解其性格的強與弱,然后在班級經營中學到互相尊重、接納、欣賞等,并建立同學的歸屬感。」
同學能透過班級經營,了解自己的性格強弱。
STEM元素助跨學科學習
田少斌透露,本學年該校以創新的電子教育達成跨學科學習,例如結合STEM元素及運動,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。
「首先承接運動的發展,希望學生能養成運動習慣,即使在家中或課后都能保持對運動的堅持,所以我們積極為全校學生推行新式的運動教育,稱為『E-Sports』,顧名思義是把電子科技與運動混合。利用游戲機及AR(Augmented Reality,擴增實境)裝置,讓學生體驗新的運動感覺,九月率先推行的是『AR閃避球』。」
「E-Sports」的AR技術,能為學生分析肌肉的運用,以及提供相應的運動知識,田少斌解釋:「運用AR裝置配合STEM教育,能夠從中教導學生各個STEM元素的運用,包括科學元素上的能量轉換、數學元素上的計算,例如力學、投球角度等。」他以閃避球為例,因為運用AR可避免實體閃避球可能導致的危險,對于初小學生來說會更安全,學生亦能利用當中的「防護盾」元素,制定各種戰術,有效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和友誼,體現正向教育的其中一環。
增加運動趣味
田少斌續稱:「小學生是否投入或堅持運動,很大程度取決于趣味,他們認為運動愈有趣味,便更能投入或堅持。」
他認為透過上述的跨學科學習,于網上學習平臺如Google Classroom或Padlet發放關于運動的游戲影片,能增加學生對運動的興趣,同時學生可于網上學習平臺記錄及分享其運動習慣,「透過電子教育與運動的跨學科學習,可提升運動的趣味及營造競賽氣氛,令學生堅持運動。」
田少斌亦留意到近年手機游戲、電子游戲在小朋友間愈來愈盛行,所以他特別與教育局及游戲公司合作在校內推出電子游戲。游戲內容橫跨中、英、數、常四科,并跟據不同級別的學術程度而設定關卡,各班會分別競技,爭取成為全年最高分之班別。他希望讓學生在游戲之中學習,獲得額外的知識。
圣公會圣提摩太小學將于新學年加入編程、電子工程等STEM教育內容。
田少斌表示,學校會利用網上學習平臺發布各種關于STEM的小手工,學生能夠在家試做,從中學習課外知識。
新設三運動校隊
受東京奧運熱潮影響,不少家長都鼓勵子女做運動。田少斌受此啟發,將在新學年新增劍擊、排球和棍網球(Lacrosse)三隊校隊,并鼓勵學生多參與各項運動,以強身健體、培養興趣。他表示,留意到在奧運熱潮下,愈來愈多小朋友對劍擊和排球感興趣,所以除了校隊外,該校又會增設興趣班,供學生嘗試接觸兩項運動。「同時,我注意到棍網球在國際學生之間愈來愈流行,所以我希望成為傳統學校中的先驅,在香港學生之間將其普及化。另外,我們正研究邀請運動界人士到校向學生分享運動員的經歷,亦期望能在體育課中加入不同的運動項目。」
田少斌表示,本學年學校會新設劍擊、排球和棍網球三個隊伍。圖為現有的冰上曲棍球校隊。
鞏固小一新生知識
眼見學生在這一年多受到疫情影響,田少斌望能盡力幫助學生。「因為疫情,相信幼稚園學生吸收到的知識十分有限,所以會為小一學生重新設計課程,設定為期一年的『幼小銜接』,主要在上學期鞏固他們于幼稚園已學的知識,并與小一教育互相融合運用;下學期就主要學習一般小一及小二的知識。」
校方又會為二至六年級提供針對中、英、數、常四科的「補底拔尖」政策,并加強與家長溝通,讓雙方能夠多了解學生表現。若學生在某一方面的學習較弱或較出類拔萃,班主任會提議家長,讓學生參與相應的補底班或拔尖課程。他續說:「針對小六學生即將升中,學校亦會為他們舉辦生涯規劃活動,例如邀請校友到校分享、職業導向活動等,讓小六學生提早認識規劃未來的重要,并了解自己性格,使他們在升中后更清楚往后的路向,向夢想進發。」
田少斌表示,為助學生鞏固在疫情限制下所學的知識,已為學生重新設計課程。
擴闊學生國際視野
長期計畫方面,田少斌稱已經與教育局溝通,將由教育局主責為老師提供培訓,希望能繼續維持良好的教學質素。同時,因為他是被委派到圣公會圣提摩太小學擔任新校長,與教師還未熟絡,所以他會主動與老師們溝通,以互相了解并拉近大家的關系。另外,他計畫加強校方與家長的連結,克服在疫情下的種種限制,「我們正在研究如何透過電子方式,加強雙方溝通,以及為家長提供情緒教育和親子教育,例如電子家長日、分班和級別的家校活動等。」
在學生層面,因應近年不同社會情況對他們的情緒、身分認知等的影響,故田少斌希望能夠擴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提高其國民身分認同。「教授他們不同國家的文化、不同民族的習俗,有助擴闊學生對世界的認知。身分認同也是學習上重要的一環,配合國民教育可以讓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,使他們能多認識祖國。」該校計畫配合明年北京冬季奧運舉辦主題周、疫情后重新舉辦國際游學團等,亦會舉辦網上交流游學團,與內地姊妹學校就航天、高鐵等主題交流,期望即使受限于疫情不能出游,也不會防礙學生吸收環球知識。
新舊校舍打造快樂校園
圣公會圣提摩太小學有兩所相鄰校舍,兩者只相隔一條馬路,其中舊校舍有近六十年歷史,新校舍則有近二十年歷史。該校實行一校兩舍的全日制上課模式,故一、三及五年級于新校舍上課;二、四及六年級在舊校舍上課。田少斌解釋,在此安排下,學生每個學年可在不同環境中上課,相信能夠培養其輕松又正面的學習心態。
兩校環境清幽,田少斌說:「為了打造快樂校園,除了在教學上、政策上有所更新外,我亦計畫修葺兩所校舍的外觀及內貌,包括在校園增設多幅地圖,令學生能隨時隨地學習地理知識;修葺校內的大空地,以增添校園色彩等,同時會在校園不同角落設計娛樂區,例如在課室設置圖書角、在活動室設置STEM互動區域等。」他表示,每班學生均能自由地為所屬班別設計壁布板,讓他們能在歡愉的環境下學習。
田少斌又在網上訂購十多張跳飛機墊,希望在每間課室和活動室均放置一張,讓學生在小息時可以把握時間玩耍,放松心情。同時希望能與老師、學生互相學習,因為他不想經常以校長的身分管理校園,反而想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,與大家一起在圣公會圣提摩太小學中成長。